欢迎您访问本网站
头部flash

用微信“红包”发放工资造成举证困难-上海律师事务所

2015-11-16   13:20:21   来自:anhengshanghai

稿件来源: 河南工人日报

线上“红包”在微信群里抢得热火朝天,但线下用“红包”发工资的老板却苦不堪言。由于在微信里为职工发放的工资“红包”遭到职工本人否认,却又拿不出确切证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裁决其支付职工被拖欠的工资。*近,郑州市金水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受理了一起新奇的劳动争议案件。

  近日,李峰状告郑州海河商贸有限公司拖欠其2015年3月、4月、5月份工资未发放。郑州海河商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领《应诉通知书》时告诉仲裁员:公司已经把工资发给李峰了,是在微信上通过发放“红包”的形式把工资发给李峰的。该负责人在参加庭审时把手机拿给仲裁员看,只见在微信上确实给李峰发放过一笔大额红包,但是李峰的手机上无收到“红包”的记录,导致仲裁庭无法判断该负责人是否通过微信“红包”形式给李峰发放工资,李峰是否已经“拆”了红包。仲裁庭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郑州海河商贸有限公司对其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因其未提交有力证据证明为李峰发放过工资,*终支持了李峰的仲裁请求。

  仲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中已经明确了电子数据为合法的证据类型,《**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百一十六条中又对电子数据做出详细说明: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所以微信平台上的信息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也属于电子数据的一种。但是微信内容作为证据提交存在一定难度,**是如何确认微信使用人的身份,现在我们使用的微信并未要求实名制,所以就存在微信的使用者是不是当事人本人问题;**是微信聊天内容作为证据使用的完整性,微信中有删除对话内容的功能,如果只是取其中的几句对话作为证据使用,也不能作为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述。

  目前对于确认微信使用人身份只能依靠当事人自己承认或者是电子数据发出人 材料又或者是由腾讯公司做出协助调查,由于缺乏明确的 规则和专门的电子证据鉴定机构,如若不能确认微信使用者的身份就无法确认微信证据在案件上的关联性。

  郑州市金水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醒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工资或者是涉及资金往来**是现金或银行转账,使用微信发“红包”会造成举证困难以及增加电子证据 的难度。(胡 艺 **** 皓)


more联系我们
北京安衡(上海)律师事务所
地址:上海恒丰路600号机电大厦7层722、724、726室
电话:021-52830151
传真:021-52830183
手机:13611789346
联系人:孙奎13611789346、陆尧15221846589
邮箱:798486031@qq.com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2462号